一提到环境脏乱,咱脑子里是不是下意识就弹出印度的画面?
什么恒河沐浴、牛粪糊墙之类的,都快成互联网的固定节目了。
但听我一句劝,下次别再拿印度当“脏”的战斗力天花板了,因为在它隔壁,藏着一个真正的“王者”,一个能让恒河水都显得有那么点眉清目秀的神奇国度——孟加-拉国。
这地方到底有多离谱?
这么说吧,如果你掉进首都达卡的母亲河里,你担心的不该是会不会游泳,而是会不会被那层厚得像沥青的垃圾直接“封印”住。
联合国那帮西装革履的专家,每年拿着报告过来瞅一眼,然后年年都把“全球最脏国家”的小红花,稳稳地贴在孟加拉国的脑门上。
这已经不是新闻了,是保留节目。
我跟你说,达卡这座城,根本不能用我们常规的城市概念去理解。
它更像一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行为艺术现场,主题是“混乱的极限”。
一千四百万人,像沙丁鱼一样塞进一个比北京市区还小点的地方,密度大到什么程度?
平均每平方公里蹲着四万个人,出门不是走路,基本靠“蠕动”。
全城只有60个红绿灯,一半还是摆设,交通规则约等于没有,喇叭才是这里的硬通货。
在这种地方,找个垃圾桶比找对象还难。
每天五千吨的生活垃圾往外冒,环卫系统拼了老命也只能收走一半不到。
剩下的呢?
它们获得了自由,在大街上堆成一座座小山,散发着酸爽的气味,或者干脆随缘,一个优雅的抛物线,就进了河里。
所以,当听说当地人“街头随地解决”成了日常时,你一开始可能会震惊,但琢磨一下这背景……好像又没什么好奇怪的了。
当生存本身都成了极限挑战,谁还有闲工夫去计较所谓的体面?
最惨的,还得是那条叫布里甘加的母亲河。
现在管它叫“河”,实在是有点勉强了。
河面上漂的不是水,是一层由塑料瓶、工业废料、化学染料和各种不可名状之物混合而成的“胶状物”。
颜色嘛,常年保持着一种深邃的、泛着诡异光泽的黑色,据说重金属含量超标几百倍。
这哪是母亲河,这简直是条“后妈河”,还是专攻化学武器的那种。
讽刺的是,这条河的“毒药”,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我们趋之若鹜的快时尚产业。
孟加拉国是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,那些光鲜亮丽的品牌背后,是无数家制衣厂日夜不休地把未经处理的、五颜六色的工业废水,直接“馈赠”给布里甘加河。
对工厂老板来说,罚款比买一套污水处理设备便宜多了,这笔账,他们算得门儿清。
于是,我们衣柜里的光鲜,就成了他们国土上一道流动的伤疤。
这还没完。
他们不仅要消化自己的垃圾,还得含泪吞下来自发达国家的“洋垃圾”。
在吉大港的拆船厂,工人们拿着一天两美金的工资,用最原始的方式拆解着那些退役的万吨巨轮,任由废油和石棉渗入土地与海洋。
我们在这头发达国家享受着消费升级的便利,把不要的垃圾打包送走,然后隔着屏幕,指点着他们的环境问题。
这事儿,怎么想怎么透着一股子黑色幽默。
当然,把锅全甩给贫穷也不全对。
政府也不是没想过办法,几亿美金的治理款砸下去,结果就跟往黑洞里扔钱一样,听个响就没了。
腐败和低效,像两只巨大的水蛭,吸附在这个国家的命脉上,让所有自救的努力都变得滑稽可笑。
有时候看着那些照片,垃圾山旁嬉戏的孩子,浑浊河水边洗漱的妇人,我甚至都分不清,这到底是末日废土的电影剧照,还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真实存在的人间。
这里没有诗和远方,只有眼前的垃圾和更远的垃圾。
他们的困境,就像一面扭曲的哈哈镜,照出了全球化光鲜外衣下,那最不堪、最被嫌弃的角落。
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