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和在国企的同学聚了一整晚,听他说了三个关于国企改革的消息,每个都刷新了我的认知。同学所在的国企堪称改革先锋,历经多轮变革,如今新一轮改革又拉开帷幕。我们几个老同学啤酒相伴到半夜,话题全围绕着他国企的新动向,听完只觉国企和我所在的私企,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。
扁平化管理:旧法新用?
首当其冲的消息,便是国企要推行扁平化管理。据同学讲,他们单位以前也曾尝试扁平化,当时部门规模小,几个人就能迅速决策,就像在楼下便利店买瓶水般便捷。后来为实现专业化,实行大部制,一个部门扩充到几十人,审批流程繁琐,报销个差旅费都要签到手发麻。如今市场形势变化,为增强市场敏感度,又要回归扁平化,削减中间层级。同学描述说,办公室里已开启搬桌子行动,几个部门合并,主任、副主任都挤在一个大开间,抬头就能瞧见彼此额头的汗珠。这听起来新鲜,可老员工们私下却犯嘀咕:这不就是二十年前的模式嘛,改来改去究竟图什么?不过年轻人倒是热情高涨,认为少了几层领导束缚,干活能直接拍板,效率提高,晋升机会也增多。同学还打趣道,现在开会都不用跑去会议室,在茶水间喊一嗓子,人就到齐了。
人员优化:铁饭碗也留人不住?
第二个消息是人员优化再次启动。同学回忆,上次优化还是十多年前为上市做准备,当时被优化的多是干了半辈子体力活的老师傅,他们拿了补偿后离开。这次情况不同,内退政策一出台,报名的人蜂拥而至,连一些80后都心动不已。同学举例说,他们部门有位40岁出头的大姐,做了15年财务,平时低调却精明能干。政策一出,她果断报名,拿了一笔钱,打算回老家开咖啡馆,直言不想再熬夜对账。据悉,内退补偿按工龄计算,工龄越长补偿越多,最高可达几十万。加之当下国企效益尚可,许多人觉得拿这笔钱出去做点小生意或养老,都比留在单位耗着强。同学感慨,报名者中不乏90后,他们入职不久就想离开,觉得国企虽稳定却缺乏活力。这着实让我惊讶,在大众印象里,国企不就是铁饭碗吗?怎么还出现主动离职的情况?
干部年轻化:80后的困境与无奈
最后一个消息,干部年轻化举措让80后们心情沉重。同学称,他们单位近期开展管理储备人才选拔,明确要求35岁以下,特别优秀的可放宽至40岁。这一规定直接将大批80后拒之门外。这些80后不少是中层骨干,平时加班到凌晨,方案反复修改十几版,满心期待着提拔。如今上面一句“传承需加速,年轻人要上位”,彻底打破他们的幻想。同学讲了个例子,他们部门有位工龄十几年的80后大哥,业务能力极强,平时开会总摸着门把手,盼着好运降临。这次选拔,他连报名资格都没有,气得在食堂狂吃三碗米饭,筷子都快被捏断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0后,他们如同打了鸡血,天天往领导办公室跑,递简历、交流想法,眼中满是希望的光芒。单位还特意推行导师制,安排老员工带新人,结果有些80后辛辛苦苦带出徒弟,位置却被徒弟取代,场面尴尬得如同电视剧情节。同学表示,上面对于年轻化态度坚决,认为市场变化太快,老方法难以适应,需要新思维来冲击。
聊到此处,空啤酒瓶已摆满一桌。同学不禁叹息,国企这轮改革,看似在调整结构、优化人员,实则意在革除旧习。然而,这旧习真能轻易改掉吗?他提到,单位里有些老员工工作节奏慢,午饭后还得午睡,但关键时候凭借经验总能解决问题。年轻人虽有冲劲,可很多事缺乏经验,容易出错。如此折腾之下,单位人心有些浮动,大家表面平静,心里都在盘算着自己的未来。我听着感觉,国企改革与私企的996有相似之处,都是为了提高效率,但人不是机器,工作之余也需要喘息的机会。
我向同学询问,这改革到底是好是坏?他表示难以评判。扁平化管理虽看似高效,但部门合并后工作任务未减,人员减少,忙起来如同陀螺般不停转动。人员优化补偿给得慷慨,可大量人员离职,新人补充不及时,业务开展成了难题。干部年轻化是趋势,可80后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,工作积极性难免受挫。他形容他们单位如今就像一个大工地,拆了又建,建了又拆,一片忙碌景象,然而最终会建成什么样,谁也无法预知。
这顿饭结束后,我的脑海里全是这些事儿。国企这波改革,宛如一场宏大的棋局,每一步都力度十足,但最终能否成功,还需时间来检验。同学说他们单位已开始试点,几个月后再看成效。临别时,他拍拍我的肩膀说:“别看国企表面稳定,内部人员的心情,和你们私企一样,充满了起伏和不安。”我点头认同,心想,无论何种企业,日子都要一天天过,改革的成效,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人的工作状态和积极性。
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